第307章 307岂有三十年不上朝的天子?_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
全民小说网 >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> 第307章 307岂有三十年不上朝的天子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07章 307岂有三十年不上朝的天子?

  王布犁的话被迅速传播了出去。

  总之就是天子惦记大家之类的场面话。

  若是在做事当中,遇到什么冤屈可以找他王布犁来说一说。

  于是不少人都高兴的叫出声来。

  不得不说,百姓的朴素三观当中,就是需要一位“包青天”的,能够为他们作主。

  王布犁的名头,在应天府周遭还是挺好使的。

  工部主事芦堂见有人高声呼喊,立马就紧张起来了。

  这帮刁民要是乱起来,害了驸马爷的性命,他全家老小怕是不保。

  最重要的是,在天子脚下,最好别出乱子。

  于是他赶忙叫一队士卒跟随他往前跑,大声呵斥不许喧哗,该排队打饭的继续排队,别去看热闹。

  等到了人围起来的源头,被士卒粗暴的推开搞出一条路来,芦堂发现驸马爷就坐在一旁跟旁边的工匠说话。

  反正就是一帮人围起来瞧着王布犁的热闹下饭。

  芦堂看见这场景,再加上一帮衙役护着王布犁,顿时松了口气,他又擦了擦脸上急出来的热汗。

  “驸马爷,还要不要再添碗饭啊?”

  芦堂见王布犁瞥向他连忙找补了一句。

  王布犁坐在一旁吃完了碗里的饭,表示够吃了。

  也没为难他,站起来拍拍屁股把空碗交给他,叫芦堂找个地方自己要休息一会。

  大中午怪热的。

  芦堂连忙应声,引着王布犁往人群外面走。

  诸多工匠聚在一起,一直闷头吃饭的人,被旁边的工友拍了一下。

  “方才驸马爷跟你说话,你怎么不搭理他啊。”

  “我不知道要说啥,还是吃饭重要。”

  “额,你可真行。”

  随即他们二人的对话各种嘈杂声淹没,大家都议论着能够中午休息两个时辰的事情,早上与晚上多干会,还能有冰凉的绿豆汤喝之类的。

  吃的不孬,能果腹,干活还有钱拿,日子越来越有盼头。

  王布犁被芦堂带到了林子里。

  两棵树旁系着一个吊床,平日里芦堂就在这里休息。

  王布犁试了试,感觉这里有小风吹过,还挺有凉气,一看芦堂就是个会享受的。

  更远处则是一大帮吃完饭的工匠们,在那里靠树席地而坐或者躺着休息。

  没有人会来这里打扰官员。

  王布犁脱了自己的鞋,躺在上面,摇摇晃晃的,瞧着翠绿的树叶,些许阳光漏下来。

  周遭小风一吹,蝉一個劲的叫,催的人想要睡觉。

  ……

  朱元璋带着朱标从忙碌当中进入到仙境,朱标觉得终于能轻松片刻了。

  天天上班高强度熬着干,就间隔五天休息半天,即使朱标年轻,可也着实是有点缓不上来。

  朱元璋却是瞧着那个万历后辈,心想倒是要瞧瞧他干掉张居正之后,他自己能有什么建树?

  最好别让朕过于失望。

  张居正死后,中央朝廷就开始搞起了切割他的行动。

  朱元璋仔细瞧着张居正死了之后,从皇帝到大臣都没有什么建树,反倒是一个劲的跟张居正进行正义的切割。

  张居正本人于死后被控接受贿赂,生活奢侈,安插不胜任的党羽于要职,滥用权力,设法使他的儿子们在文官考试中得中并进入翰林院。

  勾结太监冯保,压制舆论,蒙蔽皇帝,并且甚至试图篡夺皇位。

  虽然有些指责有事实根据,但这些罪状大部分是由张居正执政时,受过害的和急切希望以牺牲他为代价,来为自己辩护的朝臣们提出的。

  总之,他们试图完全改变他的政策,停止他在办事手续上的改革,同时一有时机就根除他的势力。

  继任者张四维,这个曾经被张居正保护举荐的人,在首辅的位置上待了一年,才明白皇帝与臣子们(公众)的意见,便立即停止张之前的土地测量工作,开始进行彻底的倒张行动。

  许多跟张居正有关系的人,得到了“天下人”的清算。

  戚继光死了万历都不给他抚恤。

  李成梁倒是脑子活泛,早在因张居正的缘故遭到弹劾之前,就大肆贿赂朝臣,有人帮他说话,才勉强过关。

  至于戚继光的钱大多都给手下了,哪有钱给朝中人送贿赂,晚年过的极为凄惨。

  张居正一死,地方上的官员就不在实行什么考成法,全都扔在了一旁,总算能松口气不干活了。

  朱元璋眉头一挑。

  果然人死如灯灭。

  许多对大明有利的事都不会被后人继承。

  反倒是扔到一旁,置之不理。

  而朱元璋发现万历亲自统治朝政后,在这方面也没有取得成功。

  光是他选取的这些首辅,一个个的不敢做事,生怕被下面的御史弹劾。

  朱元璋发现这帮御史不干什么实际的活,天天跟这挑刺来达到他们打击其余党派的目的是吧?

  这更是跟他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了。

  张居正的政策被废除。

  朝廷对大明广布的官僚机构的控制就更进一步衰落了。

  科道官员、主抓教育的官员和吏部官员的一些小党派,这时不受大学士们的控制。

  这些人通过弹劾,终于意识到他们自己在朝廷中的影响原来竟然这么大啊。

  因此他们忙于争论和尽力清洗张居正的党羽,而不是忙于恢复和复兴的尝试。

  最重要的是皇帝不够果断。

  无疑无益于这种局面的控制,反倒是愈演愈烈。

  “爹。”朱标看到这里脸色也是有些难看:“万历一直都在张居正的羽翼之下,以为处理朝政极为简单。

  可是等他真正处理起来,才发现自己根本就适应不了。”

  朱元璋不可置否。

  没有老一辈的带一带,上来就处理那么复杂的政务,没有一个强者的心态,很容易崩溃的。

  “万历既没有达到他的臣子们期望的有德之君的理想,同时也缺乏个人才干像有力“暴君”那样行事,真是让咱挺失望的。”

  朱元璋觉得万历的办法过于稚嫩了,想法也稚嫩,心态也稚嫩,不如嘉靖。

  嘉靖当时的处境可是要比万历还要差呢。

  哪怕你干点张居正,依然施行他的政策呢?

  就如同秦王虽然干掉了商鞅,可依旧延续他的改革。

  万历皇帝也试图把几个内阁的大学士引为心腹。

  可惜过于笨拙也没成功。

  他那心眼子还玩不过久经官场的臣子们。

  尤其是他针对张居正的后果,更是让许多臣子不敢再跟皇帝交心。

  谁还敢尽心尽力的为大明做事啊?

  最终落得连家人都惨到如此下场!

  更糟糕的是,皇帝这种事做的还不够隐秘。

  其余臣子怀疑内阁与皇帝共谋,不是站在他们这边的,根本就不配合内阁的工作。

  得益于万历对内阁的打压。

  其余六部开始拼命反扑,谁还听内阁的话啊?

  万历手里就没有什么可打的牌,更是限制不住下面乱喷的言官。

  他连嘉靖的狠辣让人闭嘴都没学到。

  然后开始因为立太子的问题,同朝臣互相对立。

  太子的确立,当然是要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实行,结果万历不立嫡长子,他还想要立庶次子。

  岂有此理。

  当大臣跟他对喷后,他竟然不理朝政了。

  然后让朱元璋气的胡子都要飞起的一幕出现了。

  万历被现实打击之后,开始沉溺于酒色,把自己玩虚了!

  “真是岂有此理啊。”朱元璋愤愤的拍着沙发垛子:“他可真是太让朕失望了。”

  只不过老朱这话说的还是有点早了。

  因为争国本这件事,万历就开始懈怠了。

  他派人把冯保、张居正抄没的家产都搬进宫里,供他来潇洒,又派出太监去收矿税。

  如此享乐以及不理朝政的行为,更是让朱元璋双目圆睁。

  他有些不能相信的望了一眼身旁的朱标。

  朱标对于后代子孙如此表现,也是没有心里准备。

  “爹,可能是自幼被惯坏了,过一阵子就好了。”

  朱标尝试给找补一句。

  作为勤政的朱元璋是看不得这种情况的。

  结果他们父子两个发现万历的行为过于难以理解。

  堂堂大明皇帝,他不出宫门、不理朝政、不郊、不庙、不朝、不见、不批、不讲。

  许多人想要告老还乡,皇帝不批,直接自己跑路回家,不伺候了。

  当然了也不会发什么退休工资,更不用说死了还给你一些钱财之类的。

  以至于官衙里的官员都不够用了,许多当官的也不做事。

  “天下岂有三十年不上朝的天子?”

  朱元璋目瞪口呆,许多话都憋在心里。

  朱标也是一个愣住,不知道要说些什么。

  好一个雄心壮志的皇帝,干掉权臣后,自己发现自己不行,直接不干活了!

  “真,真是烂泥扶不上墙!”

  朱元璋攥着拳头愤愤的咒骂了一句。

  有这个皇帝以身作则,后面的皇帝还不是有模有样的学习?

  “朕好心痛啊,皇位怎么会落在这种人的手里!”

  朱标也不知道要怎么宽慰老爹,毕竟是自家子嗣嘛!

  不过让朱元璋好受一点的是。

  万历不上朝,整个没有出现宦官之乱,也没有出现外戚干政,更没有严嵩、张居正之类的权臣,朝堂内党争也是在能控制的范围内。

  万事不理的情况当中,大明还打了三次大仗,取得了完全胜利。

  朱元璋紧皱眉头,想要瞧瞧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  第一场便是宁夏之战,领头的是一个蒙古人,这个蒙古人父兄被杀,跑到大明当兵效命了一辈子,才升为副总兵。

  哱拜退休了他儿子继承职位后,按照惯例,老哱家保有一千多“家丁”,依旧由他儿子统帅。

  “家丁是什么意思?”

  朱元璋瞧着那一批批精良装备的士卒,眼里露出极大的不解。

  倒是朱标沉稳的开口道:“如今大明的边境已经发展成为魏博牙兵那样的私人组织了吗?他们只听给他们发钱的私人官员,而不听从朝廷的命令?”

  “今西北将帅所蓄家丁,其廪饩衣械,过额兵十倍,每当大敌,用以陷阵,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,间至登坛。”

  “普通将帅哪里养得起如此多的士卒,他们的钱都是从哪里来的?”

  朱元璋阴恻恻的道:“朕看他们都是把大明养兵的钱都拿走养自己的私兵去了,瞧瞧那些大明士卒一个个跟要饭的似的,与那些精甲士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”

  朱标也认同他爹分析的话。

  大明费尽心思弄的边防,着实是没有料到,最后竟然会发展成这样。

  那么多的士卒的粮饷养少数精锐之士,就能护卫着边疆不失。

  蒙古那些精兵都堕落成什么样子了?

  才能被这样的大明少数精锐士卒给打的毫无还手之力,不敢轻易叩关来!

  朱元璋父子两个瞧着,继承家丁的副总兵哱承恩卷入了一场兵变。

  他因欠饷钱而发怒,杀了宁夏地区的巡抚。

  但问题也不单单是因为欠饷的事,巡抚是由文人出任的。

  党馨的官威很大,故意打压这些武人。

  尤其他是认为哱拜这个蒙古人,非我族人,其心必异,还自荐当总兵。

  你脸呢?

  于是朝廷屡次不给哱拜升为总兵。

  最主要的是你哱拜还冒饷养家丁的事,被我查出来了。

  就算你父兄被蒙古人所杀,为大明作战效忠一辈子,那也不行。

  文人打压武人,朱元璋觉得很正常,他现在就是稍稍打压一二武人的地位。

  可是这个巡抚的地位,凭什么要比总兵还要大?

  这其中有什么变化,朱元璋也没法去分辨,但是更加严重的问题困扰着他。

  “军队欠饷?而且一下子就欠了好几年!”

  “哱拜的胆子很大啊!”

  久经沙场的朱元璋自是知道这是一场严重的事故。

  因为就算哱拜冒领饷钱,朝廷也没有足额发放,许多士卒就更领不到钱了。

  前几年没兵变,他就觉得这些士卒对于大明还算的上忠诚了。

  “军屯没起作用?”

  朱标也知道宁夏那个地方种地不容易。

  朱元璋对于军屯这件事很重视的,他出身贫苦,自是切身知晓百姓缺衣少食的苦楚。

  所以等他参军的时候,就深知军饷是维系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性,并且想方设法的筹集军饷。

  在他当吴王的时候,吴良两兄弟在江阴屯田,做到兵精将良,使得张士诚不敢贸然西犯。

  而康茂才在金陵等地屯田,除了能给军饷之外,还剩余七千石,得到了朱元璋的褒奖。

  建立大明之后,朱元璋迅速在新占领的省份进行屯田,为了对付北方的蒙古人,更是加强了北方屯田备边的重点。

  同样在收复四川、云南等地之后,也进行大规模的屯田。

  当然了,并不是所有省份都能因为屯田而粮饷充足的,于是开中法出来了,用来补充军饷。

  除此之外,朝廷对不够的地方还会调拨钱粮。

  由开封漕运到陕西,再由陕西转运到宁夏,以此充当当地驻军的军饷。

  因为军屯和军饷制度密切相关,由于军屯的迅速发展和商屯、民运粮的补充,所以军饷来源比较充裕。

  现在的大明几乎实现了朱元璋“足兵足食”的构想。

  欠薪几乎不可能存在,而且朱元璋还会寻机给驻守北方的士卒发放赏赐。

  当然了,当官的和普通士卒之间的“薪水”差距过大。

  而且也是朱元璋一厢情愿的夸耀之词。

  这些士卒除了要承担戍守军役之外,大多都是要从事艰苦劳动,一个月的月饷不过一石,勉强维持两三口的生活。

  一旦有军事行动,再另外给点粮食做费用。

  若是遇到天灾人祸,或者人口较多的士卒家庭,生活便难以维持。

  “这么说,如今的大明已经到了王布犁所言的地步,总兵等军官手底下有大量的田地,许多人都变成了农奴,而不是大明的士卒。”

  朱标轻微颔首,他记得戚继光这个人是靠着募兵来保证战斗力,获得了张居正的支持。

  “所以现在的大明士卒都不是靠着屯田,而是给钱招募士卒,朝廷不给钱,他们就反了,同魏博牙兵并没有什么区别。”

  “不对劲。”朱元璋又摇头道:“咱记得张居正执政十载,府库钱财很多。

  朝廷不应该没有钱财给士卒发饷,那就是本该发的饷钱没有发到这些士卒的手上,让他们给贪墨了。”

  朱标也认同的颔首,有严嵩那个大明最贪的权臣在,即使拨乱反正,边疆地区也很难立即就扭转过来。

  尤其是天高皇帝远,更加容易不受控制。

  然后朱元璋父子两个就瞧见了,张居正攒下的那些家底子用在哪里了!

  朝廷派大兵来围剿这伙叛军,从府库里拿了不少银子。

  如此情况,直接给朱元璋整一个大无语。

  大笔银子花出去用来平叛,伱们这群狗东西,早点拿一点点钱发军饷啊!

  偏偏把事情搞大。

  “你娘的。”

  一向以宽厚示人的朱标更是直接骂娘了。

  在暴动的过程中,刘东旸和他的部下迫使总兵官张惟忠自杀。

  然后他宣布自己为总兵,让哱承恩与另外一个人任他的左、右副职。

  哱拜在这一连串兵变事件中从来没有接受任何头衔,但他被朝廷确认为这次叛乱的幕后策划人。

  一个小小的军士哪有这么大的胆子!

  尤其是他还敢杀巡抚,杀总兵。

  这背后能没有暗含二心哱(bo)拜的支持吗?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mkan.cc。全民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qmkan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